教育部破除sci,教育部破除五唯指的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部破除sci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教育部破除sci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教育部科技部发文破除“SCI至上”的文件一出,是不是今年的论文奖励就没有了?
- 科技部连续发文,批评论文,打击sci,你们怎么看?
- 力求破除论文“SCI至上”,让学术回归“初心”,对此你怎么看?
- 如何看待教育部科技部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院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重磅文件!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怎么看?
教育部科技部发文破除“SCI至上”的文件一出,是不是今年的论文奖励就没有了?
教育部是在官方层面上取消了,最主要的意义是透漏了现在教育领域不应唯SCI论。但是具体执行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毕竟论文还是比较公平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探索除论文以外的学术评价体系,需要一段时间!
科技部连续发文,批评论文,打击sci,你们怎么看?
近期,关于sci论文的问题可谓大出风头,因为一场意外,武汉事情迫在眉睫,但是不少人却正事不干,各个抢着***文,更是将***文这股歪风推上舆论的风头浪尖。
中国科研,现在是唯论文,啥事不干,光写论文,光会写论文,不会干正事,很多院士,也是凭论文当了院士了,当了院士之后变本加厉地***文,而正事呢,一个没干成。
高校呢,本来基础科学***文可以理解,后来各个工科,也只会***文了,工科本来是以应用为主的学科,结果都是工程的东西一窍不通,论文却发的顺顺的,比如材料学科,中国材料发的论文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发的论文总和都多还几倍,但是中国实际工程上的材料却十分落后。
科技部第一次发文是2020年1月底,要求科研工作者把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上,不要着急写论文。
第二次是2月22日,跟教育部一起发文,要求破除SCI至上的导向,SCI论文指标,就是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等不与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
2月22日出台的这份文件,《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更是引起了很多讨论。
这份文件一共给出了十条意见,包括: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对于理论和应用学科用不同的评价路径;不能”以刊评文“,不能把SCI论文的相关指标跟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在聘用人员的时候,不能把SCI论文指标作为前置条件;不能对SCI论文进行奖励,不能拿这些指标对学生毕业做限制;在评价中要增加同行评议的分量。
养了鸡,为了筛选高质量的鸡,让鸡都能下蛋,设了道篱笆,只有能跳过篱笆的鸡才能进圈吃好饲料,进不去的只能在外面自己捉虫吃。
后来发现能跳过篱笆的鸡不一定能下蛋,是不是好鸡,下不下蛋跟那道篱笆没啥关系,索性就把篱笆拆了。
等拆完了,才发现圈里最肥的一群鸡早报团了,给它们送虫子的才能进圈,原来还要跳过篱笆才能进,现在只要把最肥的鸡伺候高兴了,病鸡残鸡都能进,也没有鸡下蛋了。
力求破除论文“SCI至上”,让学术回归“初心”,对此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进步,不过必须强调几个细节:这里是评估体系做的改革,要实现不唯SCI而不是不要SCI。当一个评估系统被单一条框所限制时,势必会出现投机者,也会影响一部分真正有能力的人的选拔。这种尝试并非我国独有。在我原来单位有一名老师近几年每年可以出产20篇左右的Nature(40分),Science (30多分),Cell(20多分)的正刊论文及其余若干文章,也有同事创造过一年三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80多分,研究类杂志顶刊)。放在国内,跟我第一位同事同领域的最好成绩我记得应该是年均三到四篇Nature Science Cell,就可以荣誉等身职称一步到位了。而我的这两位同事目前都是副教授,而***文并没有这么吓人的同事倒有更快升到正教授的。这就是这种改革带来的变化。不唯不是不要,而是作为考核学术能力的一项标准,更多的是综合评价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如果仅仅看SCI就反对那只是另一个极端,本质上还是唯SCI,只是从yes变到no罢了。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学有所用,不浪费***。因此是一个进步举措。
谢邀!
SCI论文问题背后的逻辑是如何科学度量科研成果,现阶段,几乎所有学校都会使用SCI论文的数量来衡量科研成果的多少,如果有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衡量指标,这个问题可能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个任务恐怕需要教育部和所有科研机构一起完成。
第一,不能本末倒置。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增进人类的认识,提高改造社会和自然的能力;而应用研究的目的是开发新的技术方法和产品,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论文只是其中的一种附属产品。我们应当考虑SCI,但是并不能本末倒置,把它当作是唯一的科技评价L标准。
第二,应该区别对待。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产品是揭示本质和规律的科研论文,所以,论文作为考核评价手段,应该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从事应用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的主要产品是所开发的技术方法、实际运用产品和服务,因此SCI所占比例不应该太大。
如何看待教育部科技部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院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这个问题很专业,也很难回答。
但是思考后我有几个想法。
1、既然出了政策,那就是说之前的政策需要改进。
2、为什么需要改进,是因为有人钻了规范的空子。
3、如果高级的论文都可以轻松通过,那么对于所有人都是不负责的,所以,国家看到了,去修正,必须点赞👍
仅按发表的sci论文的篇数评判人才,确实也有失公允,但是没有它,更没有办法评判。特别是基础研究科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还不能产出具体成果,评判基础研究的成绩,用sci论文来评判,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科学的。
也许有人说,国内的期刊不也一样可以作为评判的标准吗?这么说吧,国内的学术期刊,短时间内还没有建立起sci期刊那样的的可信度。
谢谢@悟空问答 邀请。
对于教育部出台的相关规则,@诗人的眼睛看世界 还是抱着谨慎乐观的态度的,之所以说谨慎,是因为积弊太多,太深,一个文件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更怕所谓的规则性文件,只是规则表面现象,一点实质性都触及不到,这样的规则文件还不如没有,没有这样的文件,有些套路还得偷偷摸摸的做,而文件出台,就可能让那些套路换个马甲,光明正大的出现。
至于问题里提到的具体内容,@诗人的眼睛看世界 是一个外行,所以对于这个文件是不是能治本,@诗人的眼睛看世界 不能确定,所以持乐观态度,就是看好这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说真的,由于紧盯着西方的论文程序,可以说,取来的西方论文经,真正管用的不多,但是套路、暗箱操作却拿来了不少。
应该说,大多数都不是官方引进来的,但是论文作者就会拿着有利于自己发表论文西方套路冠冕堂皇的提交给官方,于是积弊就越积越多了。
所以说,真正规范论文,不要盯着西方,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建立起能真正保护论文的规则。
我没论文,也没光环,但我创造了兖州电大多年的招生第一,一村一名大学生笫一年笫二年我的招生全国第一,抗疫期间间多次捐款捐物,水滴互助资助近万人(每人每次在一元左右),但名利与我无缘,周围的人都说我刷存在感,,,,
"论文至上"在我国学术界,尤其是高校圈子成为"沿用"多年的硬性评价指标,近年来围绕着各大核心论文的评价已经催生庞大的生产期刊论文的产业链,形成的畸形的"论文经济"。
选拔人才、职称晋升等需要有评价体系,有评价就必须要有"指标",指标项目就要量化才能提高操作性。SCI、EI、南大核心、北大核心的定立初衷是为各大科研机构提供参考依据,表明论文达到一定的水平。国内在人才考评方面依据论文质量和数量本来是无可厚非,但是现实执行中催生了学术***,唯论文论、知识产权流失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病入膏肓"已经达到不得不治的地步,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出手引导正确使用SCI论文,改革评价制度这是一个正确的举措。
当然,要彻底改变这种不良局面,这远远不够,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是关键,任重而道远。
教育部等三部门发重磅文件!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怎么看?
在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类型。专利本质上是为了保护发明人的权益。比如我们熟知的高通,由于手握大量2G/3G/4G的标准必要专利,所以可以在全球对智能[_a***_]收取专利费,高通一年光从我国收取的专利费就高达300亿。再举一个例子,可能许多人不知道U盘是我们国家发明的,发明U盘的是中国企业公司朗科。朗科光是专利费一年收益就能超过1个亿,U盘界的大佬索尼、金士顿都得乖乖交专利费,真的是可谓是靠专利躺着赚钱。
专利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比较泛滥,专利就像论文一样,要是哪个老师手里没有几个,都不好意思在高校混。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专利已经达到了泛滥的程度,而且绝大多数专利都是垃圾。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垃圾专利”。
垃圾专利的泛滥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利益相关,自主招生有专利就有优势,保研有专利也有优势,研究生评奖学金专利也计算在内,针对于高校教师要求就更多了,评职称不但看论文,还要求专利,要求出版物。最简单的以刚取消的自主招生为例,两个人同时考一所学校,A同学有专利,B同学没有,A同学被胜利录取,学校不管你这个专利有没有实用价值,也不管你是怎么弄到,只要有就比没有强。如果两个同学都有,那就比数量,看谁的数量多。
由于各级***的补贴,在有些地区申请专利甚至成为了赚钱的门道。即以申请专利来赚钱,简单的说就是申请一些无用的专利骗补贴。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表示,中国研究专利创造花瓶,但是90%都是垃圾,只能够充当花瓶骗项目钱。
比如就有人发明一种除雾霾的专利,组织1500万人拿着大扇子加入运动,则一小时可将10800亿立方米的空气向前推移1米,并且说该项发明专利可以有效“除雾霾”。类似于此项的专利数不胜数。
教育部终于发声停止高校对申请专利进行资助奖励了。以前一个项目散装申请几次专利,一个专利学校奖励上万,分几批赚钱的乱象终于要得到遏制了。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人趋之若鹜。高校也是一样。我朋友的老公是某大学的教授,他说高校现在都是这样的。一个专利奖励平均大概10000左右,然后一个技术研发出来,不是说就注册一个专利,而是这个技术对A有什么作用,算一个专利;这个技术对B有什么又算一个专利。
也就是说专利都是散装的,一个技术分到个4万块钱都很正常,他们学校最高有拿到七八万的。就算扣掉专利申请费,利润也很可观。而他们学校学术核查还算蛮严格的。
高校对申请专利资助奖励,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多搞科研,多出成果。经是好经,但被念歪了。我们在申请专利这块已经变成臃肿不堪,尾大不掉了。
根据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6日发布《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中的数据显示,中国知识产权数量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说来你们可能不信,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占世界专利申请数量的一半。
相比之下,北美占世界总量的19%,而欧洲占10%。
我们如此庞大的专利数量,却并没有转化成成正比的技术成果,说明这个专利水分很多。这也不难理解,大家都是冲着专利资助去的,可能做得时候都没想过这个专利能应用到什么上面,产生什么样的经济效益。
专利研发的目的一旦偏了,结果自然就不尽如人意。欧美的大学也好,企业也好,就绝对没有这种为了注册专利而去做研发的本末倒置的现象。他们是靠将专利应用到产品上,再从产品的利润上来赚钱的。
这就决定了,只有一个东西研发出来能挣钱,欧美的大学、企业才会去研发。或者这个东西暂时不能应用到产品上,但前景很好,他们也会花力气去研发。
专利,专利,专利,提到专利,相信这个高校老师,研究生,科研工作者都知道这个东西,应该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少专利,为啥呢?
因为专利很有用处,比如这个研究生可以申请奖学金,本科生可以加分保研,高校老师呢,可以奖励,职称晋升都少不论,不少高校都是一个专利一万块钱。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当天公布的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中国的申请数达138万项,占整体的4成多,连续7年位列首位。商标权、设计权的申请数量中国也居首位。
打击“垃圾”专利,提升专利质量及成果转化
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近日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该文件的核心内容如下:
以专利为突破口,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专利等科技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明确要求高校要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通过提高转化收益比例等“后补助”方式对发明人予以奖励。
为什么出台这样的文件,就是因为过去高校教师申请专利就会有奖励,并且至少能获得万元奖励。这引发了大量人员的钻营,申请许多“垃圾”专利,堆积在那里供外人观看,而很难转化到实际之中。
申请专利之自我感悟
谈到专利,我也谈一谈自己帮助公司申请专利的一些感受。
大概17年8月左右,申请一个书法格子的专利,本意是帮助书法练习者在练字提升练习效果。请代理专利申请的公司协助申请。
官方收费500元,代理费1075元,合计1575元。如果是在高校申请专利还将获得10000元奖励,那也是***不赔的买卖,但是在公司就得公司自己掏腰包买单。细算一下差价,这利润率达到500%以上,所谓利益动人心,自然会有人借专利申请的名头来谋取更大的利益。
结束语
教育部等三个部门重磅出击,封锁“垃圾”专利的钻营之路,让真正有科研能力的老师积极投入到科研之中,产出更多实用的科研成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部破除sc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部破除sci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mgg100.com/post/23594.html发布于 04-30